校教字〔2010〕3号
各学院: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是组织教学、管理教学以及教学基本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监控和评价的主要依据。制(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为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我校教学改革的要求。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精神,结合我校教学改革实际,经研究决定对我校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全面的制(修)订工作。本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由教务处组织协调,各学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具体操作,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后执行。现将具体要求说明如下,并请遵照执行。
一、指导思想
本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要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依据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吸收我校和其他兄弟院校近年来在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已经取得的一系列改革成果,及时将其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二、基本原则
(一)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人才培养方案要努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处理好政治思想与业务、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健康、知识与能力及素质等方面的关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拓宽知识面,强化实践技能培养
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综合化、多元化的趋势。因此,必须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实践教学活动不得少于30周。按“必需”与“够用”的原则确立课程体系。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
(三)坚持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要求,整体优化课程体系。体现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课程的现代化,即课程的多样化、课程的实用化、课程的个性化、课程的综合化、课程的精干化。合理安排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等课程的比例关系,建立学科门类内的公共课和基础课平台。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和相互脱节。不断更新并凝练课程内容,把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课程内容中来。
(四)体现人才培养类型、模式的多样化
本次制(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在符合国家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我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以及各专业的性质和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需要,构建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注重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
体现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构建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发展自身潜能和特长创造条件。
三、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基础科学理论、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民族本科达到汉语教学的要求。
各专业要参照以上基本要求,根据各专业特点,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
四、制(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若干规定
(一)主要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主干学科、主干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修业年限、授予学位、教学进程安排、必要说明等主要内容。
(二)修业年限
本科所有修业年限为四年(汉族学生)和五年(民族学生,包括一年预科)。
(三)全学程时间安排
汉族本科专业:
学生在校时间共196周(最后一学年不安排暑假),具体分配如下:
1、假期:32周。
①寒假:每学年6周×3学年+2周(最后一学年)=20周。
②暑假:每学年6周×2学年=12周。
2、教学活动时间164周,其中:
①劳动或机动12周,每学期安排1.5周。
②考核8周,每学期安排1周。
③入学教育、军训2周,毕业教育1周。
④课堂教学111-116周左右。
⑤实践性教学环节25-30周。
民族本科专业:
学生在校时间共248周(最后一学年不安排暑假),具体分配如下:
1、假期:54周。
①寒假:每学年6周×5学年=30周。
②暑假:每学年6周×4学年=24周。
2、教学活动时间194周,其中:
①劳动或机动15周,每学期安排1.5周。
②考核10周,每学期安排1周。
③入学教育、军训2周,毕业教育1周。
④课堂教学136-141周。
⑤实践性教学环节25-30周。
(四)总学分学时
汉族本科专业:
一般须修满170-185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为150-165,课内总学时分别控制在2500学时左右,动物医学、生物技术类专业课内总学时分别控制在2600学时左右。
民族本科专业(含一年预科):
一般须修满170-185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为150-165,预科阶段汉语类教学732学时,不计学分,体育60学时不计学分,课内总学时四年控制在2500学时左右,动物医学专业和生物技术可控制在2600时左右。
要合理安排教学全过程的学时分配,课内与课外的学时比例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等。课内周学时一般不超过24学时。
(五)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
课程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是突出重点课,优化专业课,精选必修课,拓宽选修课,理工农科专业适当增加人文、社科、经济管理、法律方面的课程,注意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和配合,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各专业要根据专业所属学科门类及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各自的课程体系,明确主要课程。
1、课程体系。本次修(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一律按四大教育平台课程构成:即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教育平台课程,前沿特色教育平台课程。通识教育平台课程由学校统一设置,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按学科大类统一设置,专业方向教育平台课程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设置。前沿特色教育平台课程设置以有利于形成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终生教育需要为原则。
2、课程分类和学时(学分)分配。所有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占课内总学时的70%左右,选修课占课内总学时的30%左右。在必修课中,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教育课程应占80%左右,专业方向教育课程占20%左右。在选修课程中,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应占25%左右,专业方向教育课程及前沿特色课程选修课占75%。学生须修读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12个学分,其中,农、理、工科类专业学生至少修读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6个学分;文法经管类专业学生至少修读自然科学类课程6个学分。
3、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包括:①外语类、计算机类课程。②体育与健康。③自然科学基础类(含数学、物理、化学等)。④人文社科(含“思政课”等)。具体安排见设置表。
说明:
① 学时数为该门课程的总学时数,括号内为实践(实验)教学时数;
② 开课学期一栏中学期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1农表示农科类各专业在第一学期开设该门课程。
③ “体育与健康”第一学期24学时,第二、三、四学期各30学时。
通识教育平台课程课程设置情况见附表1。
(六)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实习、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劳动、军事训练、社会实践等。农科、理科、工科类专业一般30周以上(不包括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入学教育及军训),其它类专业一般为25周以上(不包括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入学教育及军训)。各专业应集中、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参加4周以上校外教学实习或毕业实习,生产技术类专业应安排学生参加一个完整生产周期或两个生产过程的主要生产环节。
社会实践不少于3周,安排在假期进行。
生产劳动4周,集中劳动1周,其余3周分散安排。
教学实习是根据专业特点,由2门以上课程组成的实习,鼓励安排综合实践教学实习。
(七)学分计算办法
1、理论课程每16学时计1学分,每8个学时计0.5学分。理论课内的实验计入理论课学时,一并按理论课总学时计算学分。
2、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每30学时计1学分,超过10-15个学时计0.5学分。
3、预科阶段基础汉语课程不计学分。
4、体育与健康、军事理论课、艺术设计类课程每30学时计1学分,超过10-15个学时计0.5学分,预科阶段体育与健康不计学分。
5、课程实习、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每2周(或累积2周)计1学分,其中,毕业论文(设计)不少于6学分。
6、入学教育、军训、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分别计1学分,共计4学分。
(八)创新学分
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和创作活动以及学科竞赛,其公开发表论文或作品以及小创造、小发明成果,经审核认定后给予相应学分,计入总学分。
(九)课程编号
塔里木大学课程代码由6位数组成,分为3部分,1-2位数为学院代码,3位数为学历层次代码(1为本科,2为专科),4-6位为课程序号。
第1~2位:代表开课学院代码,用数字表示,其中:
01代表植物科学学院,02代表动物科学学院,03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04人文学院,05代表信息工程学院,06代表经济与管理学院,07代表生命科学学院,08代表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09代表体育工作部, 17代表成人教育学院, 18代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代表图书馆,21代表学生处,22代表教务处。
五、具体实施要求
1、加强领导。学校成立以主管校长为组长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各学院具体负责所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组织实施,并加强单位间交流、协调和合作。教务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以及人才培养方案整理、汇编工作。
2、提高认识。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应保持相对稳定性,四年左右调整一次。各学院应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改革文件,并与教育思想观念讨论紧密结合,使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成为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动力。
3、责任到人。各专业负责人负责专业建设工作,成立以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工作小组,在本学院领导下,集体讨论,认真研究,统一认识,组织论证,并请校内外专家审查。
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格式要求在教务处网页下载。
七、制(修)订后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从二○一○级开始执行。
塔里木大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附件.rar